谈及结发礼,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结发夫妻”这一概念。然而,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并无直接关联。那么,究竟何为“结发夫妻”呢?这一概念源自古老的周代,当时社会崇尚礼仪,将人生中的各种场合分为五类礼制,其中冠婚之事被列为嘉礼之首。而在这嘉礼之中,又进一步细分为冠礼与婚礼。值得注意的是,冠礼正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人礼。在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是16岁,而女子则是14岁。在这之前,无论男女,他们的头发都是自然披散的。然而,一旦他们踏入成年,就会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结发。这个仪式被视为他们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象征着从少年迈向成人。因此,“结发夫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特指原配夫妻,即经历了结发之礼的伴侣。
那么,什么是结发礼呢?古人深信“发为血之余”,即头发是血脉的延续。在原配夫妻中,如果有一方不幸离世,另一方会截取自己和逝者的一段头发,将它们绾在一起,以此作为深情的纪念,这种仪式被称为“合髻礼”。此外,在唐代,合髻礼甚至演变为男女之间私定终身的一种浪漫方式。例如,唐代的晁采女子曾为她的情人写下一首《子夜歌》,其中“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何人处,绾作同心结”的诗句,便是对“合髻”这一仪式的生动描绘。宋代后期,合髻礼曾在婚礼上短暂出现。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中的记载,当时男女双方会各自留少许头发,并由两家人共同准备匹段、钗子、木梳等物品,进行所谓的“合髻”。然而,这一做法并未被后世沿用,甚至因与古礼不合而受到责备。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就指出,某些婚礼中出现的如女坐婿之马鞍、父母为之合髻等仪式,缺乏经典依据,不足以成为后世的典范。司马光在《书仪·亲迎》中也提到,现今世俗中的结发仪式尤为可笑。自宋代以后,结发礼便未再出现在婚礼之中。
此外,中国的婚礼传统中一直忌讳出现金利之器,特别是截取头发用的剪刀,因其可能让人联想到不祥之事。这也成为结发礼难以在婚礼中立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古以来,中国的婚礼制度一直沿袭着周代的周礼和宋代的朱子家礼。然而,无论是周礼还是朱子家礼,在婚礼的记载中均未提及“合髻礼”。因此,在现代人举办中式婚礼,尤其是汉唐风格的婚礼时,应当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的婚俗文化,避免将不合时宜的环节纳入婚礼仪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