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婚俗礼仪,作为华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婚礼前”、“正婚礼”以及“婚后礼”三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婚礼前纳彩:这是议婚的环节,男方会派遣使者前往女方家中提亲,而贽见礼通常选用大雁。大雁作为礼物,象征着男女双方坚贞不渝的情感,正如雌雁与雄雁一生相伴,寓意着婚姻的忠贞与长久。
问名:在得到女方家长的初步同意后,男方会进行问名。这一步骤主要是索取女方的姓名、排行以及生辰等信息,有时也被称为换庚帖。这一环节标志着订婚的开始。
纳吉:问名的结果将为纳吉提供依据。男方在问名后,会通过占卜双方生辰八字的方式,来预测婚姻的吉凶。若得到吉兆,男方会携带大雁前往女方家报喜,这一步骤在后世被称为订盟或纳釆定帖,标志着婚约的正式确立。
纳征:在婚前六礼中,纳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男方纳送聘礼,标志着婚礼正式筹备阶段的开始。
请期:男方选定婚期后,需备礼向女方家征求同意,这是请期的含义。
亲迎:亲迎是婚前六礼的最后一环,男方需亲自到女方家迎娶,这一环节通常在黄昏时分进行,象征着黄昏而约的浪漫。
(二)正婚礼婚礼,作为女方被接到男方家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汉朝婚礼中,一系列的仪式流程如新人入场、亲醮子礼、行沃盥礼、行同牢礼、行合卺礼、佩綬礼以及行解缨结发礼等,都蕴含着对新人的祝福与期望,共同见证了这一对新人结为夫妻的重要时刻。婚礼的最后,新郎新娘会共同进行解缨结发礼。这一仪式象征着两人情感的深厚与永恒。新郎在定情之际赠与新娘一缕红缨,代表着深情与承诺。在婚礼的庄重时刻,新郎将这缕红缨解下,并与新娘各自取出一缕发丝,紧密地结在一起,寓意着爱情的纯真与永恒。这一美好的纪念,将伴随他们一生,见证着彼此的相伴与成长。
接下来是拜堂礼,这是汉式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夫妻双方要依次向天地、高堂行拜礼,最后相互对拜,表达对婚姻的忠诚与祝愿。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
婚后,新娘将融入男方家族的生活,这一过程被称为成妇礼。它包括妇见舅姑、妇馈舅姑和舅姑飨妇三个仪节。在妇见舅姑的环节,新娘要在成婚后的第一天清晨早起沐浴,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去拜见公婆,寓意着对长辈的敬重与感激。妇馈舅姑则是指新娘要亲自侍奉公婆用餐,并象征性地品尝余食,以示谦恭与孝顺。而舅姑飨妇则是公婆以礼相待,款待新嫁娘,寓意着新生活的美好开始。这些仪节共同构成了婚后礼的重要环节,彰显了传统婚姻文化的深厚底蕴。资料来源:陶玉琴,《汉代婚俗礼仪中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