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的“六礼”到现代的简约婚礼,婚嫁礼俗历经千年演变,反映了社会变迁与文化融合。本文探索了男女双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嫁礼数,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婚礼仪式的异同。
01男方婚嫁的礼数与变迁
正如《婚嫁礼俗》一书中所提到的,传统的婚姻形式中,“六礼”是核心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些礼仪在古代是由男方主导完成的,体现了男方对婚事的尊重和诚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虽然仍被沿用,但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不仅名目和内容有所调整,而且在某些地区,男方甚至成为“出嫁”的一方,如畲族男子出嫁的习俗,这种习俗打破了传统的婚嫁模式,男子可以像女子一样被“娶”进门,享有与女方家中兄弟姐妹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婚嫁模式的变化,不仅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社会进步,也丰富了我国的婚俗文化。
纵观古今“六礼”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历代的婚姻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虽然仍为结婚程序的典范,但其名目和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动。……六礼所规定的基本程序,也是具有普遍性的“聘娶婚”所采取的结婚程序。但聘娶婚并非唯一的婚嫁模式,若从总体观照,一般是男子以聘而娶,女子因聘而嫁;个别地方也有例外,那就是男子出嫁,女子娶夫。如畲族聚居区,出嫁的不是穿着绣花衣衫、羞容娇态的新娘,而是春风满面、身强力壮的新郎。男子出嫁,有些地方叫招儿子,可是又和汉族男子的上门人赘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相提并论。一个畲族家庭,即便有三儿四女,他们的父母同样可以为女儿娶个新郎回来。嫁出去的男子,并非因家境困难、兄弟较多等原因,富有的人家或是独生儿子,一样可以嫁出去。男子上门之后,不会受到亲邻的歧视。他和妻子家里的兄弟姐妹享有同等权利,担负相应的义务。男子出嫁与姑娘出嫁的礼仪基本相同,但在解放前,女子出嫁要坐花轿,男子出嫁则步行。在聘礼上,娶新郎要比娶新娘还重。娶新郎的人家,除了给男方家里送去一般的农具、衣服和食物,还得拿出一笔钱,送给公公婆婆,作为给男方父母的养儿金、养老金。广西阳朔壮族有“半夜嫁男”之俗,男人出嫁不在白天,而要在下半夜出门,故当地有“白天嫁女,半夜嫁男”之说。
02传统婚礼的详细流程与习俗
《中华传统习俗》中介绍到,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新人的每一个步伐、每一个动作都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好祝愿。从新娘踏入新郎家门的那一刻起,一系列的礼数和仪式便接连展开,这些不仅体现了双方家庭对新人的祝福,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跨马鞍与火盆是新娘进入新郎家的重要仪式,寓意新人未来生活的高官厚禄与子孙的显贵。随后,新娘被引领至“天地桌”前,等待“拜天地”的庄重环节,这是婚礼中最为神圣的时刻之一。在婚礼的进程中,不仅新人要遵守诸多礼数,参与婚礼的亲友也各有职责,如德高望重的迎亲客和送亲客,他们的互动充满了尊敬与和谐。婚宴是另一重要环节,其中的座次排列、菜肴配置以及敬酒祝酒都讲究颇多。而“闹洞房”则是婚礼的压轴戏,不仅增添了喜庆气氛,还寓意着驱邪避害,为新人的新生活开启吉祥之兆。
一走一步,鲜花盛开;二走二步,状元游街;三走三步,三三结彩;四走四步,凤凰飞来;五走五步,五子登科;六走六步,六六顺泰;七走七步,七子八婿;八走八步,八仙过海;九走九步,九九连环,天长地久,十走十步,事事和谐,终生相爱待走进大门内,新娘要从预先摆好的马和炭火盆上慢慢跨过,寓意为“新人跨马鞍,辈辈做高官”、“新人跨火盆,辈辈出贵人”“鞍”与“安”同音,是祝福新郎新娘幸福平安,更意味着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小夫妻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接者,将新娘接至“天地桌”不远处,等候举行“拜大地”的仪式。拜天地是婚礼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环节之一。花轿来到之前,男家派一小孩到村头高处探望,看到花轿以后立即通知迎亲的人。迎亲客陪伴送亲客在男家门前站定寒暄,要等花轿进门后,才去客厅待茶、入席。而花轿却在街心缓缓而行,谓之“压街”。“拜天地桌”上摆着相关物品,男家“相”三请新郎来拜堂。候相一遍一遍请新郎,喜话一句一句紧跟上。待新郎新娘就位后,就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程序进行。拜过天地,新郎新娘要进洞房了,这时,就会有人用爸斗象征性地往新娘身上撞几下,即“撞斗”。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也有一系列的仪俗。首先是“坐帐”,这“坐帐”也是有讲究的。稍待一会,由新郎的婶子或嫂子来点“长明灯”,边点边唱喜歌。点好灯后,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的大红盖头,二人同饮“合爸酒”,同吃“过路面”。吃“过路面”后,新郎新娘有相关礼仪。借此形式和机会,可以让新娘了解男家的亲属情况。自新人进门至拜人前后,相关筵宴就开始了。在开席之前,有相关的准备流程。婚宴是重要的宴饮活动,座次的排列,菜有的配置,敬酒祝酒等,都有诸多讲究。旧时的新娘是不出面向客人敬酒的,现在则不同了,新郎新娘都会热情地问亲属长辈等敬酒敬菜。各地都有闹洞房的习俗,这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闹洞房是相关乐事,亲朋好友都乐意参与。主闹的对象是新郎新娘等人。闹洞房,除了逗乐搞笑和增添喜庆气氛外,据说还能避邪驱阴气,增强人的阳刚气。
03传统婚嫁礼仪的六礼
《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一书指出,在古代中国,婚姻礼仪有着严格的程序,被称为“六礼”。这一礼仪流程不仅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庄重,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纳采,是议婚的第一步,通常由男方派媒人向女方提亲,若女方答应,男方会送上采择之礼,如雁、鹅等,象征婚姻的美好祝愿。问名,是男方在女方答应婚事后,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以进行合婚之用,这一步骤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命理和婚姻的重视。纳吉,是婚姻的初始约定。男方在合婚后得到吉兆,会通知女方并送上礼物,表示双方已初步达成婚约。纳征,相当于现代的订婚,男方会送上聘礼给女方,这一步骤在古代婚礼中至关重要,它标志着双方家庭对婚姻的正式承认。请期,是确定婚期的仪式。男方在选定吉日后会与女方商定,这一步骤体现了对婚姻的谨慎和尊重。最后一步是亲迎,即新郎亲自去女方家迎娶新娘,这是婚姻中的大礼,最为隆重,它标志着新婚生活的开始。这六礼在古代婚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对新婚夫妇的祝福,更是对两个家庭联姻的庄重承诺。
周朝的时候,婚嫁礼俗渐趋繁琐,要经过六道程序,叫做“六礼”。《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古代中国的大多数时间,不仅士大夫的婚姻通行六礼,即使普通百姓的婚姻也要按照六礼进行,只是礼的繁简有些差异而已。时至今日,各地的婚仪中依然可见古代婚姻六礼的影子。纳采也叫议婚、提亲、说亲。一般先由男方派媒人向女家提亲,待女方答允以后,男方再使人致以采择之礼。古代纳采时的礼物通常用雁、鹅。问名也叫讨年生、问八字、卜吉。女方答应婚事后,男方则请媒人到女家问清姑娘名与生辰八字,女方具庚帖送给男方,以备合婚之用。纳吉也叫小定、过定,是婚姻的初始约定。男方问名后经合婚得吉,备礼通知女方缔结婚姻的决定。纳征又称纳币、纳成、大定、行聘、完聘等,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相当于现在的订婚。请期也叫送日头、送日子、乞日,是确定婚期的仪式。男方在卜选迎亲吉日后,到女方家商定,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又叫迎亲,新郎去女家迎娶新娘,俗称“结婚”。这是婚姻中的大礼,最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