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被誉为礼仪之邦的国家,在婚姻这一庄重的话题上,更是展现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婚姻礼仪,涵盖了从议婚到完婚的每一个环节,其中,“三书六礼”更是古代婚姻的精髓所在。
“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它们分别在婚姻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聘书,作为订亲的文书,在纳吉(即男女双方订立婚约)时由男家交给女家,象征着两家婚约的正式确立。到了约定日期,男方会手持这份聘书,前来迎娶心爱的女子。而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退婚情节,其实就涉及到聘书的归还。
而“六礼”,则具体细化了从纳采(男方前往女方家提亲)到亲迎(新郎亲自前往新娘家迎娶)的整个过程。这一娶亲程式,在周代时期就已经确立,并详细记载于《礼记·昏义》中。尽管后来各代在名目和内容上有所变动,但基本上都沿袭了周代的这一礼仪传统。直到清末以后,“三书六礼”逐渐演变并简化,如今虽然已经远不如古代那般繁复,但依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礼书,作为过大礼时的关键文书,详细列明了所赠物品及其数量。在递送礼书这一环节完成后,这门亲事便正式达成,双方婚姻关系在法律层面得以确立,此后不容有任何变动或退出婚约的可能。迎书,作为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的关键文书,是男方赠予女方的信物。在将迎书交付女方家中后,男方便可正式迎娶女方,踏上婚姻的旅程。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六礼”中的其他环节,如纳采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婚姻的重要仪式。纳采,作为六礼中的开端之礼,承载着男方对女方的深深眷恋与尊重。在古代,当男方有意与女方结亲时,会委托媒人前往女方家中提亲。得到女方家的许可后,媒人便会正式向女方家求婚,并携带象征爱情的礼物,如大雁。大雁,这一古代纳采的经典礼物,不仅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更寓意着婚姻的长幼有序与和谐长久。尽管后世在纳采时所赠礼物有所变化,但这一传统礼制却一直被沿用,成为婚姻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问名,这一环节指的是媒人前往女方家中,详细询问女子的姓名、排行以及生辰八字,即庚帖的内容。获取庚帖后,媒人将其送至男方家。男方家在接到庚帖后,会进行卜筮,即请专业人士测算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契合。这一步骤在《诗经·卫风·氓》中也有所体现:“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意味着如果卜筮结果显示二人八字相合,那么接下来的环节——纳吉,便可以顺利进行了。纳吉,是指男方在问名环节之后,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提交给专业人士进行占卜。若卜筮结果显示吉利,男方便会将这一好消息通知女方,并送上订婚的礼物,以示订婚之约。在古代,纳吉仪式中还常伴有奠雁礼,象征着吉祥与尊重。接下来便是纳征环节,即男方家向女方家送聘礼,以正式缔结婚姻之约。纳征,又被称为纳币或“过大礼”,在古代嫁娶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据《礼记·昏义》所述,纳征意味着男方要向女方家送聘财,这标志着婚姻之约的正式缔结。而《礼记·曲礼》中则明确指出,在婚姻缔结之前,必须先收受男方的聘财,否则婚姻关系无法成立。因此,收受聘财成为了婚姻是否成立的分界点。在古代,女子许嫁的那一刻,实际上就是她已经接受了纳币礼的象征。
纳征仪式通常在大婚前的两周至一个月内进行。在这一天,男方家长会邀请两位或四位全福的女性亲戚(即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世的女性)与媒人一同前往女方家中,携带商议好的聘礼。当聘礼送达后,男方的女宾会精心挑选几件金饰,为准新娘戴上,并伴随着吉祥的言辞。随后,双方互相祝贺道喜,至此,纳征仪式便圆满结束。接下来便是请期的环节。送完聘礼后,男方家庭通常都渴望能早日迎娶新娘,因此会通过占卜来选定结婚的吉日。选定后,他们便会派媒人携带象征着礼节的“雁”前往女方家中,以征求女方家庭的同意,这一过程在周礼中被称为“请期”。实际上,“请期”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体现了对女方的尊重,其言辞谦逊而诚恳。古人的“请期”行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择吉”,他们坚信,婚姻乃天作之合,因此结婚的日期与时辰都应顺应天意,以求得美好的结果。于是,在先秦、秦汉时期,人们便开始采用占卜的方式来精心挑选“吉日良辰”,而季节上则多选择春秋两季。亲迎,又称迎亲,是婚姻“六礼”中的收官之礼,标志着新郎将新娘迎娶回家的庄严时刻。这一传统礼仪,早在《诗经·大雅·大明》中便有记载,周代已然兴起,并历代相传至今。在古代中国的婚姻文化长河中,亲迎礼的形式层出不穷,而到了清代,这一礼仪不仅形式愈发多样,还伴随着盛大的排场,显得格外隆重。在古代中国的婚嫁文化中,礼仪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传统,成婚必须经过繁琐的三书六礼程序。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些古老的礼仪逐渐简化,甚至在某些地区已被西式婚礼仪式所完全取代。时至今日,在现代婚俗中,我们仅能窥见三书六礼中的“纳征”环节的些许影子。
结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婚嫁文化虽然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中蕴含的深厚传统和意义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尽管现代婚俗已逐渐简化和西化,但那些曾经象征着美好祝愿和深厚情感的礼仪环节,依然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