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古代婚俗背景
朋友们,自“说婚俗”栏目开设以来,我们有幸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探讨和交流。在之前的几期中,我曾概述了中国传统婚俗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历史,它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内容得到了众多业内同行的喜爱与支持。现在,你是否已对中国婚俗及传统文化礼仪有了初步的了解?是否愿意与我一起深入学习、研究并投身于这一领域?
学习和研究中国婚俗既富有趣味性又富有意义。毕竟,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繁衍后代则是人类社会的自然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因如此,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纳妾”的习俗。那么,“妾”这一制度究竟是如何产生与演化的呢?
02?媵制的起源与历史
?姬的概念与起源“可纳媵妾”制度中,“媵”的概念是指随嫁的女子,如媵婢、媵从、媵女等,她们在古代秦以前的贵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制度在《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得到了明确的记载:“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时,该国需再送出若干侄娣相伴嫁娶。”其中,“侄”指兄长的女儿,“娣”则指自己的妹妹。此外,刘熙在《释名》中进一步阐释了“侄娣曰媵”的观点,而陆德明在《释文》中则明确指出:“妻之女弟为娣。”这些记载都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可纳媵妾”制度的真实面貌。
?妾制相关史料“媵”字探究:一首歌曲引发的思考。王洛宾的《达坂城的姑娘》中,一句“为什么不仅要‘带着你的嫁妆’,还要‘带着你的妹妹’,坐着那马车来?”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这里的“妹妹”究竟是新婚的“伴娘”还是“小妾”?至今尚未有定论。
实际上,这个“妹妹”既是“伴娘”也是“小妾”。从古代“媵制”婚俗的角度来看,这就像是一种“买一送一”的优惠。你“买”的是新娘,而“送”的则是她的妹妹。这种婚俗在古代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演变遗存。
03姬制的社会影响与演变
?姬与妾的关系在古代,两姐妹或两姑侄共事一君王是常见的事。例如,尧帝在禅让帝位给舜的同时,还将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舜。再如清代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她的姑姑哲哲以及她本人和姐姐海兰珠,都曾先后嫁给同一皇帝——皇太极。
?古代婚姻风俗实例晋代的杜预在其所著的《春秋释例》中提到:“古者诸侯之娶,嫡夫人及左右媵各有姪娣,皆同姓之国,国三人,凡九女。”这表明,在古代诸侯娶妻时,除了嫡夫人外,还有左右两个庶夫人,每个庶夫人都会带来两位媵女,这些媵女都来自同一个国家。因此,诸侯的夫人和嫔妃可能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三人,共计九人。
后来,这种姐妹、姑侄同嫁的婚姻风俗逐渐延伸至士大夫阶层。郑玄在注释《仪礼·士昏礼》时也指出:“古者嫁女,必姪娣从,谓之媵。”这进一步证实了古时嫁女时,侄女或妹妹的随嫁是一种常见的习俗,被称为“媵”。
在古书中,“媵”与“妾”常被联用,这使得“媵”逐渐获得了“妾”的含义。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一夫多妻”制得以延续,而“姐妹同婚”和“侄随姑嫁”的婚姻风俗则有助于君王后宫或富贵人家的和谐共处,因为血缘亲戚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利益冲突。
0历史遗产与现代社会
?法律与伦理的变革因此,在诸侯娶妻的过程中,女方通常以兄弟之女和新娘的妹妹为随嫁,这些陪嫁的女子被称为“媵”。实际上,“媵制”是上古时期姐妹共夫婚俗的一种遗存。尽管秦朝以后“媵制”逐渐消亡,但“妾制”却依然存在并持续了很长时间。与“妻”相比,“妾”的地位较低,且可以被买卖、赠送、交换或赏赐。
在男尊女卑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妾制”从先秦一直延续到民国,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可能纳妾的社会现象。《唐律》明确规定了纳妾的合法性,而《明会典》也规定:“庶人四十岁以上若无子嗣,可娶一妾。”这些规定进一步推动了“妾制”的盛行。
?现代社会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已经摒弃了“一夫多妻”的陈旧制度,而倡导的是珍爱唯一妻子的道德责任。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谴责。尽管一些年轻人仍热衷于幻想“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坐着那马车来”的场景,但那已然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