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艾滋病”一词并不陌生,大多数人恐怕谈“艾”色变,却又一知半解。为什么说一知半解?因为对于艾滋病大家还有很多误区。比如
“被针头扎了,会被传染艾滋病吗?”“感染了HIV,一定会发生艾滋病吗?”“如果发生发高危性行为,如何排除HIV感染?”
其实真相并不一定是我们认为的,很多时候,关于艾滋病的认识误区源于以讹传讹,道听途说。
误区一:感染艾滋病毒就一定得了艾滋病!
感染艾滋病毒代表你可能是带原者,但不代表一定会发展为艾滋病,感染艾滋病毒的人,只要按时服药,发展为艾滋病的机会就会下降。所以,感染艾滋病毒跟艾滋病是不一样的!另据研究报告认为,有些因素可以推迟发病进程。如改变性乱行为和戒毒,可以减少或推迟发病。遗传性和感染者有特异性体质,或者艾滋病毒毒株的致病性降低,也可以使感染者在8-10年内不发病。艾滋病有一定的潜伏期。所以即便是您不小心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是只要它在体内一直潜伏而不发作,那么您就不必担心。
误区二:感染了艾滋病毒就会死!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和性传播,日常几乎没有感染的可能,如果不幸被感染,也不必恐慌,早发现早治疗,按时吃药病症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其实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病,并不是得了艾滋病就一定会死。
误区三:只有男同性恋会得艾滋病!
男同性恋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但是不只同性恋会得艾滋病,共用针头也容易造成的感染。
误区四:艾滋病人口水会传染?
艾滋病毒感染的途径是精液、乳汁和血液,在口水当中的病毒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和艾滋病患者共用餐具并不会传染艾滋病,著名演员濮存昕曾经做过和艾滋病人共进餐的宣传广告。其实感染几率最高的是输血,再次才是男男间的性行为、共用针头,所以不用惧怕和艾滋病人说话、共进餐,感染的几率基本为零。
误区五:跟艾滋病人发生性行为就一定会得病
有一点要强调“不安全”的性行为会感染艾滋病,而不是跟谁发生性行为,做好安全措施的性行为感染几率很低。如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有服药控制病毒量进行安全性行为的话,发生的机率当然就会大幅降低;如果是跟没有服药控制的人发生无套性行为,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幅增加。所以,重点在于进行“安全”的性行为,而不是和谁发生性行为。
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科学知识,使大众了解艾滋病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流行现状。不以讹传讹,总之,洁身自好,预防艾滋从认识艾滋开始,不要过分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