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流行分子病学手段,可对我国青年MSM艾滋病情况进行监控
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出现新的变化趋势:青年病例数量持续增加,年我国新报告的青年学生病例中82.6%通过男男同性性途径感染。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的徐俊杰教授在此次流行病学专题论坛中,就中国学生MSM人群HIV新发感染率及传染源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徐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对HIV新发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缺乏了解,且尚无对学生MSM人群HIV传播源特征的探索研究。因此掌握我国学生MSM人群的HIV高危行为特征、新发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株及耐药特征以及HIV传染源特征,对于此类人群艾滋疾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MSM人群HIV发病率和新近感染比例高,需加强HIV筛查并开展有效的行为干预等;互联网成为学生MSM寻伴的主要方式,也增加了其HIV新发感染风险;学生MSM中AE亚型和原发性耐药比例高,可能与其寻伴方式有关,需要加大基于社交软件对学生MSM的行为干预;高比例学生MSM的HIV传染源为流动MSM,需要加强监测及信息推广。
*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李敬云研究员,在本次论坛为我们讲述了有关HIV分子流行病学的精彩故事。她主要探讨了HIV病*的起源、变异、亚型分布及病*传播和扩散途径,并分析了如何利用流行分子病学指导现实和未来的艾滋病防治。
我国新型重组HIV-1的基因结构及重组模式主要有CRF01_AE、CRF55_01B及CRF07_BC三代重组*株。近5年,我国HIV-1*株的种类和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其中,MSM人群中HIV传播是导致CRF07_BC*株在我国第2波快速流行的驱动力。分子流行病学如何在艾滋病防控中发挥作用?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测定HIV基因序列更为简便快捷,在全球HIV耐药监测中,对HIV进行了大量的测序工作,通过分子数据与网络数据相结合分析可减少各自局限性,准确推断出HIV的传播关系。通过流行病学和社会人口学信息、行为数据和性伴的调查、数学模型、病*遗传进化分析确定潜在传播者。然后,针对最危险的传播者实施靶向(精准)干预,减少传染源提高干预效果。目前,有研究利用HIV基因序列鉴定了活跃的传播簇,惊人地发现美国异性妇女感染主要来自MSM,其次才是异性恋男性。报告最后,她建议建立HIV传播网络分析平台,更有效的利用分子流行病学手段,服务于艾滋病防治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