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中医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通州乡村文明新风潮引领
初春时节,漫步于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东平村的巷陌间,绿荫掩映下的白墙黛瓦村居错落有致,文化墙上的彩绘生动描绘着乡愁故事,农家小院中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这里,正是通州和美乡村的一隅胜景。
无论是村头巷尾的文明墙绘,还是田间地头的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红白喜事的简朴新风尚,还是凡人善举的温馨传递,都彰显了乡风文明的深厚底蕴。通州,正以“内外兼修”的姿态,描绘出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1.1文化墙绘与新风尚
通州区的乡村,类似东平村的“新风文化墙”随处可见。这些墙绘作品以不同的艺术风格,生动描绘了“婚事新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主题场景。
在先锋街道三圩头村,村民李大伯指着节俭办婚宴的宣传图,满面笑容地回忆道:“过去,村民们在婚丧嫁娶时办酒席常常互相攀比,担心档次不够丢面子。现在,大家都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不再追求浪费和排场,直接在社区的家宴中心办酒席,既省钱又省心。”这样的变化,正是通州区近年来通过文化浸润来推动移风易俗、深化文明新风的结果。
1.2文艺作品与活动平台
此外,通剧小戏《瞧这两亲家》也在“全国民间文艺展演”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节目”奖。这部作品以文明婚俗为题材,通过儿女准亲家朱老三与杨二嫂的彩礼纷争,以及小两口的电话沟通,展现了新时代婚俗的变迁。
在杨二嫂和村妇们的劝解下,朱老三最终摒弃前嫌,幡然醒悟。这部小戏紧扣移风易俗、时代新风的主旋律,巡演时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近年来,通州区始终坚持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创作出众多形式多样且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例如,小品《又是一个七夕节》倡导婚事新办,而歌曲《是妈妈是女儿》则围绕孝老爱亲的主题展开。
1.3非遗与现代文明融合
此外,通州区还巧妙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理念相融合。在二甲镇余西社区,通过设立“家风工坊”,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技艺被巧妙运用,将“孝亲敬老”“勤俭持家”等家风家训融入印染设计,制作出门帘、桌布等实用生活用品,让居民在日常使用中感受良好家风的熏陶。
西亭镇西亭社区则推出了别具一格的“集体婚礼”和“家风婚礼”,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证婚人,并组织新人共同栽种“同心树”、书写家风家训,以此替代了以往的大操大办。
1.社区治理与邻里情
为了破解“邻里成陌路”的治理难题,通州区文明办创新推出了“和美·邻里”文明实践项目。
该项目以金新街道镇南社区、先锋街道十六里墩村等8个社区(村)为试点,通过机制创新与阵地建设,激发了居民的自治活力,进一步塑造了和谐的邻里关系。通州区文明办主任吴志祥介绍,该项目不仅包括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和推行文明积分制度,还通过共享空间的建设,如镇南社区的“邻里守望爱心角”和碧堂庙社区的“心易置换角”,来促进邻里间的互助与交流。
1.5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通州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枢纽,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区—镇—村—户”四级服务体系。该区共设立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个实践站和个实践点,同时成立了通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总队,下设23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和1支镇级志愿服务支队,组建了各条线志愿服务小队近千支,实现了阵地网络的全域覆盖。
1.6好人典范与礼遇
今年1月,通州区东社镇的“新农人”孙春梅荣获“助人为乐中国好人”称号。她深耕农村近20载,致力于为周边养鸡户排忧解难,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助力8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就业,其中女性占比高达85%;慷慨地向周边群众赠送10余类特色农产品种子,总计多公斤。
通州区不仅涌现出孙春梅这样的好人典范,每天还有许多温暖的故事在镇街乡村间上演。例如,喜宝儿洗车店的季辉积极支持残疾人就业,五接镇的马理理深夜遇险时伸出援手,川姜的企业主范永鑫在救人后默默离去,刘桥镇的城管在火情面前临危不惧,以及外卖小哥顾磊勇攀高楼救火等。
1.7美德力量与宣传
通州区委宣传部深知美德的力量,不仅能让心灵得到洗礼,更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深远影响。为此,他们组织新闻工作者深入挖掘通州好人的感人故事,通过重要版面和首屏首页的新闻报道,以及“小城故事爱在平凡”等专题专栏的开设,以短视频和人物专访等形式,生动地展现身边好人的崇高精神。
这些举措不仅引发了市民群众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