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
永川区、垫江县、奉节县
近日
重庆市民政局下发通知
确定上述10个区(县)
为重庆市婚俗改革实验区(县)
力争在3年内形成一批
可复制、可推广的
政策措施和创新成果
为全市乃至全国
婚俗改革提供经验
“今天,我们结婚啦!”市民政局供图(资料图片)
婚俗改革实验有些什么内容?一起来看。
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开展婚前辅导、婚姻辅导、离婚疏导,提供专业的、人性化的咨询和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婚姻家庭稳定。
各区县婚姻登记处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开展婚姻家庭知识宣传和婚姻家庭问题调解调适工作。
市级建立辅导服务工作孵化基地,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政策研究和人员培训。建立区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工作联动机制。探索婚姻问题跟踪辅导、定期回访等做法,实现群众需求与婚姻家庭辅导工作的有效对接。
保护地方特色婚俗礼仪
创设室内室外颁证场所,建立特邀颁证员颁证制度。
对有浓厚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婚俗礼仪,采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加以保护。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倡导喜事新办”活动现场市民政局供图(资料图片)
整治天价彩礼、低俗婚闹等
加强婚姻登记场所文化建设,宣传优秀传统婚俗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整治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着力规范婚礼仪式和操办模式,限制大操大办和盲目攀比。
加大优秀婚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持续传承良好家风家教
以村(社区)为平台,组织交流文明家风、展示和谐风貌、评议家训家规。挖掘和弘扬传统家风家教家训文化,推动广大家长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广泛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以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为重点,吸引和动员更多家庭参与家庭道德文明创建,促进良好家风和社会风尚的形成。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庄、进校园、进企业活动。
新闻多一点》》》
走进婚俗文化长廊
感受不同年代结婚证
“婚姻证书”经历了哪些变迁?背后有什么故事?沙坪坝区民政局在全市率先打造婚俗文化长廊,展现结婚证和离婚证的历史变迁过程。
婚书的出现,最早由商周时期的《周礼》就提出。婚书一直是民间私人契约,不需要官权力介入。
直到年,新郎新娘在婚礼举行前,必须一同前去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向当地政府领取专门的“票签”,这就是“合挥”,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结婚证书。
结婚证的历史变迁市民政局供图
在婚俗文化长廊的结婚证橱窗中,有各时期的结婚证。
年的一张结婚证上,不仅有介绍人名字,还有主婚人、证婚人、订婚人等的名字。“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重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此后,婚姻法开始守护中国人的婚姻。
展示橱窗中,从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结婚证上都印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图案,而在年至年的结婚证上,还有和平鸽的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元素,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
80年代初的结婚证,巴掌大小,内容简单,仅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
婚礼也开始形式多样起来。婚纱影楼、婚庆公司开始遍布大街小巷,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必不可少的元素。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婚礼也越来多元化,三轮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
步入二十一世纪,婚礼仪式越来越隆重,特色婚礼也越来越多,年轻人更喜好革坪婚礼、烛光婚礼等个性化形式,甚至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个性化婚宴,已成拉动婚礼消费的主力。
这里,还展出了各时期的离婚证。
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我国婚姻家庭的和谐平等、婚姻自由作出相关规定,为婚姻中的男女提供法律保障,离婚证跟结婚证一样正式了,标志着在法律上婚姻两方趋于平等,不再只是“男方才能休妻”的不对等。
“现在,办理结婚证越来越简单快捷,电脑出证。”沙坪坝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以往,办理离婚证也更加注重隐私——从清朝的休书,到上世纪80年代的离婚证,都写明了离婚缘由。比如,现场展出的年的离婚证,清晰写有“因恋情不合”;一张年的离婚证上,写着“没有生育,感情经常闹纠纷”;年、年的离婚证上,也备注了“感情不合”等字样。而现在的离婚证,不会体现离婚原因等信息。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周小平
作者/来源:重庆发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