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初期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价格涨势趋缓通胀警惕仍难放松 [复制链接]

1#

价格涨势趋缓 通胀警惕仍难放松


“目前价格涨势总体趋缓”———这是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对当前价格走势作出的判断。在该课题组日前发布的《当前价格形势与未来趋势分析》中,监测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稳定,国际原油价格有所回落。但同时,基于下游价格有回升迹象,新房价格涨幅持续提高,土地交易价格回升,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仍在高位运行,以及进口价格涨幅大幅提高等因素的存在,报告指出,通胀压力依然存在。数据印证了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对当前金融运行趋势的判断。在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第十四届部长级会议时,他曾表示,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总体形势良好。扩大内需的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居民消费旺盛。通胀处于较低水平,但未来可能面临上升压力。此前,在一季度和二季度货币*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也对当前经济所面临的潜在通胀压力上升风险提出了警示。一季度货币*策执行报告称,2006年一季度货币信贷总量增长明显快于预期目标,而未来价格走势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来看,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整体通胀潜在风险需要关注。二季度货币*策执行报告也称,未来我国价格走势虽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但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因此要高度关注潜在通胀压力上升可能对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如果单从数据分析,有专家认为,“目前价格涨势总体趋缓”充分表明当前宏观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报告数据显示,2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CPI)月同比涨幅在0.8%与1.5%之间。8月份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7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从这些数字上来看,CPI处在温和上涨的区间。并且,由于当前我国部分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似乎也暗示着潜在的通货紧缩风险。那么,央行的“通胀”之忧从何而来?“流动性过剩的持续存在,是央行对潜在通货膨胀风险不放松警觉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财*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认为,“从8月份金融口径统计数据来看,贷款和货币供应量有所回落但是幅度不大;从长期来看,由于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不断增加,央行被动地不断投放货币,从这一点来说,央行感受到的是较大的通胀压力。”对物价上涨表示担心的不仅仅是央行。事实上,央行2006年8月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当期物价的满意度持续下降,居民对“物价过高,难以接受”判断的占比升至25.0%,较一、二季度分别上升了2.9个和0.6个百分点;同时,居民的物价上涨预期大幅上升,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了40.6%,较上季上升9.5个百分点,为仅次于2003年4季度43.5%峰值的历史次高水平,居民对四季度物价走势比较悲观。此外,考虑到在居民消费中占较大比重的住房消费,目前还没有纳入到CPI指标体系中,我国目前的CPI指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判断不可过于乐观,通胀风险不容放松警惕。对于央行下一步调控措施,有专家认为,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方面是基础货币的压力,即国际收支盈余压力还将继续存在,甚至会加大。这种压力自然会反映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占款的增加和基础货币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货币乘数的压力,即由于银行上市后贷款冲动增加,以及支付体系效率提高而带来的货币乘数不断上升,即使央行能将基础货币供应控制在10%左右,广义货币的增长也可能会明显高于目标。因此,继续采取紧缩的货币*策,将是央行应对流动性过剩、化解通胀压力的重要手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